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为夫不仁-为夫不仁意思

tamoadmin 2024-10-21 人已围观

简介战国·孟子《孟子·告子》白话释义: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柜柳树,义理好比杯盘,把人的本性纳于仁义,正好比用柜柳树来制成杯盘。”孟子说:“您是顺着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还是毁伤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如果要毁伤柜柳树的本性而后制成杯盘,那不也要毁伤人的本性然后纳之于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是您这种学说吧!”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

为夫不仁-为夫不仁意思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白话释义:

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柜柳树,义理好比杯盘,把人的本性纳于仁义,正好比用柜柳树来制成杯盘。”

孟子说:“您是顺着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还是毁伤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如果要毁伤柜柳树的本性而后制成杯盘,那不也要毁伤人的本性然后纳之于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是您这种学说吧!”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之可以胁迫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

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白色的东西叫做白吗?”

告子答道:“正是。”

孟子问道:“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

告子答道:“正是。”

孟子说:“那么,狗性如牛性,牛性如人性吗?”

告子说:“饮食男女,这是本性。仁是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内在的东西。”

孟子说:“什么叫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呢?”

告子说:“他年纪大我就尊敬他,尊敬长者之心不是我所固有;这好比外物是白的,我便认为它是白的,这是因为外物的白被我认识的缘故,所以说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说:“白马的白和白皮肤人的白或许无所不同,但不知对老马的怜悯心和对老人的尊敬心,有没有不同?而且,您说说,所谓义,是在于老者呢,还是在于尊敬老者的人呢?”

告子答:“是我的弟弟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就不爱他,这是因为我自己喜爱的缘故才这样,所以说仁是内在的东西;恭敬楚国的老者,也恭敬我自己的老者,是因为外在的老者的缘故才这样,所以说义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说:“喜欢吃秦国人的烤肉,和喜欢吃自己的烤肉无所不同,各种事物也有这样的情形。那么,难道喜欢吃烤肉的心也是外在的东西吗?(这不和您所说的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的论点相矛盾吗)”

原文: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於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於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於白马之白也,无以异於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於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於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文章赏析:

孟子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人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

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人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当人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人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 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 力较强。

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 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 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 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 提出并阐述过了。

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 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 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 善良的问题。

孔夫子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出自《三纲五常》,原文如下: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纲: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三纲五常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是什么意思?

有道理。

这话是春秋末年鲁国枭雄阳虎说的,不是孔子说的。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据说中国人穷日子过惯了,破罐子破摔,所以在有些人心里,“仇富”情结便油然而生。冤有头,债有主,“仇富”情结谁先结?“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早被孟子记录在案(《孟子·滕文公上》)。当了富人就当不了善人?当了善人就当不成富人?环顾现实,不得不承认阳虎还真是个预言家。因为国内的富豪还没有谁肯率先打破这一怪圈,财富榜与慈善榜总是各榜各的,无法合二为一。本土富豪聚财之道不管真懂假懂,毕竟财富在手,胜者为王。但说起“散财之道”,比起外面的一些富豪,那可真是望尘莫及的。

什么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出自: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选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释义:

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作者成就影响:

左丘明的品行和对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们即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编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历史经典之一。

不仁;的解释是什么

不忠:古代人讲究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对君主要忠诚,对父母、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忠诚。到了现代,不忠有了另一层意思。所谓不忠,就是情侣之间的情感态度。

不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罪名是《北齐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即“重罪十条”。

不仁: 1.无仁厚之德;残暴。 2.引申为不体面。 3.指肌肤肢体麻木,不灵便。 4.愚钝。《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赵岐注:"富者好聚,仁者好施,施不得聚,道相反也。"后谓富人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活。

不义:指殴打、杀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后不举办丧事并作乐改嫁等。指官吏之间互相,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出处:《吕氏春秋·荡兵》:“选士厉兵,简练桀隽,专任有功,以征不义。”

不仁不义的意思举例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解释: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诗词名称:《烛之武退秦师》。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不仁;”的详细介绍:

一、《烛之武退秦师》的全文点此查看《烛之武退秦师》的详细内容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_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注解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_南:_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_作水名是念作第二声。郑国大夫。

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辞:推辞。

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用:任用。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越过。

鄙:边邑。

焉:何。

用:介词,表原因。

陪:增加。

邻: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放弃(围郑)。古今异义,出使的人。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

其:代指使者。曾经。给予。恩惠。施恩。(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渡河。修筑防御工事。筑土墙用的夹板。在早晨。通“餍”,满足。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延伸,扩张。疆界。侵损,削减。结盟。

戍:守卫。

还:撤军回国。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同“悦”,喜欢,高兴。

微:没有。

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

知:通“智”。

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三、译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_南。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_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第一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

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烛之武的说秦之词,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第四段,叙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此段行文又一张一弛,先是“子犯请击之”,令气氛陡然又紧;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读者的心才安然放稳。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五、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六、左丘明其他诗词

《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相同朝代的诗歌

《采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详细信息

《孟子三则》全文翻译是什么?

问题一:当今社会不仁不义的例子 传统文化,不仅在现代有价值,而且只要有中华民族的存在之日,它都会有永恒的价值。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传”,就是“流传”,如果没有价值的东西,它就不可能流传下来;“传统文化”中的“统”,就是“统一”,能够达成人的共识的东西,才能成为“统一”思想的东西;“传统文化”中的“文”,狭义地讲,是指用来记载古今人类共识的“语言文字”,广义地讲则可以指一切承载人类思想的事物(如建筑、酒、茶等等);“传统文化”中的“化”,包括两个转化,即由抽象的智慧道德等意识形态转化为文字等符号和将文字等符号中所包含的智慧道德等意识形态进行解码成为今人的意识形态。简而言之,每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其生命发展的根,没有了“根”,这个民族也就会名存实亡。

其次,“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创造这个文化的民族的根,是因为它体现了这个民族生存的智慧,也是这个民族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所在,它决定着这个民族的个性。比如说,中华民族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要点上:天人和一,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智慧,也是我们处理好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明灯;以人为本,体现了管理者与民众的辩证关系,对于执政党有指导意义;和贵尚中,表达了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保守固执,也不能急于成功,凡事都必须适中,恰到好处,这对于每个人的处世与行事,都有永远的指导意义;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既强调了人类应该效法天地,既能不断否定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又要包容一切乐于奉献。

另外,儒家所阐述的人伦哲学,也是我们和谐人际关系的准则:仁,强调要有爱心;义,强调行事合理合法;礼,强调谦虚待人,文明礼貌;智,强调智慧开发,反对无知愚昧;信,强调诚实守信――这“五常”,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

还有“八德”,即孝(孝顺父母)、悌(尊敬兄长)、忠(对于自己的上级要忠心,包括对上级给予自己的职位)、信(对于朋友必须守信和信任)、礼(凡事讲规矩懂章法)、义(行事合理,不偏激)、廉(正直不贪)、耻(有羞耻心,不做不仁不义损人利己的事情),对于社会安定人民幸福,都不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问题二:古人做不仁不义人的例子短一些 曹操杀吕伯奢

问题三:正反对举是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全句为:“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亲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三者之中,以无后为大。”这是列入中国古代法律的。如果有上列三种不孝的行为要被打板子甚至判刑。父母想干不仁不义的事,子女不加劝阻是一不孝。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家里又穷,子女不想办法挣钱,是二不孝。如果没有了父母,但儿子不愿娶妻生子担负起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不能为家庭延续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问题四:不仁不义近义词 成语: 不仁不义

拼音: bù rén bù yì

解释: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

举例造句: 窥若辈之倒行逆施,是直欲陷吾元首于不仁不义之中。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五回

近义词: 无情无义

反义词: 仁至义尽

问题五:反语是什么意思 反 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

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例如:

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及语表达加强效果。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有“第三风耳朵”捕捉弦外之音,尤其是反话,才能免于被动。

1.正话反说的“荒谬放大镜”

有些话绝对不允许你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不妨从其反面说起。须知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走到反面的反面。

楚庄王的一匹爱马了,他非常伤心,下令以上等棺木,行大夫礼节厚葬。文臣武将纷纷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楚庄王还下决心说:“谁敢再劝阻,一定要杀他。”

很明显,不论怎样改头换面,只要一说“不”,必是自取其辱。优孟知道了,直入宫门,仰天大哭,倒把庄工弄得异常纳闷,迫不及待地问是怎么回事。优孟说:“那马是大王最喜欢的,却要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请用君王的礼节吧!”庄王越发想知道理由了,优孟继续说:“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以优孟地位之微,如果直陈利弊,凛然赴义,固然令人肃然起敬。然而他正话反说,力挽狂澜,所作所言岂更不令人击节吗?

反语是语言艺术中的迂回术,是更为极端的迂回术。正话反说便是以彻底的委婉,欲擒敌纵,取得合适的发话角度,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效果。

齐国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命人将这个胆大包天的人绑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来肢解这个人。为了防止别人干预他这次举动,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文武百官见国王发了这么大的火,谁还敢上前自讨杀头之冤。晏子见武士们要对那人杀头肢解,急忙上前说:“让我先试第一刀。”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晏相国平时是从不亲手杀的,今天怎么啦?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下刀吗?”齐景公赶忙离开坐席,一边摇手一边说:“别动手,别动手”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寡人。“那个人早已吓得半,等他从惊悸中恢复过来,真不敢相信头还在自己肩上,连忙向晏子磕了三个大响头,里逃生般地走了。

晏子在齐景公身边,经常通过这种正话反说的方法,迫使齐景公改变一些荒谬的决定。比如,有一个马夫有一次杀掉了齐景公......>>

问题六:论语中总共有100多个“仁”字,但意义各有不同,有人知道是它们有什么意义吗,举例说明 1.纵观论语,仁字是对夏商周的德字的继承和创新,“德”的古字,左边是“彳”,小走之意;右边上面是“直”,下面是“心”; 心直,就是心怀坦荡。

人之初,性本善。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善。以快的方式直抒胸臆就得到了善,得到了自然也就不用求人求天了,这就是 “德”!突出的是个人的天性。所以,《论语?述而》中,子曰:“天生德于予,桓s其如予何(天赋予我德,追杀的桓s能把我怎样)?”

所以,这个“德”在古老的观念中,也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善,所谓《周礼?地官?师氏》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在私有观念的包围中,人性却变异成了恶。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商品生产扩大,市场经济繁荣,周人的社会规范体系瓦解。尤其是周朝晚期,诸侯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到了春秋时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无义战,礼坏乐崩,血缘宗法社会制度正在瓦解。

正因如此,孔子在中连连发出感叹,《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仲由啊,理解德的人太少了呀)。”

子曰:“己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完了吗?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人)。”

此时此刻,若是再奢谈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就显得幼稚了。

失去了自觉的“德”,就只有威逼利诱,以强大的法制为后盾,以切身利益为诱惑,才能巩固礼教,保证社会秩序,恢复社会和谐。

这样,强调为自己而爱人的“仁”之作用就突出了,“仁”置换“德”也就成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仁字在我的理解,就是指美德,但是由于孔夫子处于特殊的时期,所以他也赋予了仁特殊的含义,看论语中对仁的解释,包括克己复礼,有爱心等内涵,但是总而言之,可以把仁字翻译成“仁爱”或者是“爱人”

3.举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也必须如此)”(《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维护正义的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人的事自然是不必同老师相互谦让)(《论语?卫灵公》)。

4.

据《论语》中记载,当时就至少有9人次直接向孔子问仁,孔子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是这些回答多数都是在解答怎样具体的“为仁”,只有一个才是孔子给“仁”的定义呢。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也就是说,孔子对“仁”的定义就是爱人,这是取了“仁”字团结友爱的本义。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仁”就是爱人呢?

关于为什么将“仁”定义为爱人,孔子他自己没说明,可稍后比他小70多岁的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原是手工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墨家学派,是战国时代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却是在《墨子?兼爱上》中阐述的一清二楚: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

问题七:历史上过于忍耐导致而失败的例子 最先想到的就是西方对的绥靖政策,妄图和平让希魔肆意妄为最后演变成大战。

同样如日本占我东三省建立满洲国,甚至当时国联派出过国际考察团对其所说所做进行合法性认定,结果都认为日本违法了,日撕破脸皮退出国联,列强仍然得过且过,后来大家都知道了。

当然还有“仁义之师”的例子,公元前638年,楚攻宋,楚众宋寡,但宋兵占据有利地形楚兵正在渡水,大臣建议宋襄公攻击,宋襄公认为这样不仁不义,直待楚军列阵完毕后方下令进攻,后因此宋兵败,宋襄公重伤身,也是一个例子。

问题八: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最好有一个例子,我是预备班的所以不需要太深奥,字数在200字差不多的!!~ 5分 传说某朝代某阔少携一女子回京金屋藏娇,友人见后十分惊讶,长相平平且一只眼睛。于是问:“京城美女如云,何以携来此长相平平女子?”少年答:“这女子长并不平平,眼睛很美!”又问:“只剩一只眼睛呀?”答:“美何须多,一只足矣!”

墙上斑驳有人觉得如云端龙腾虎跃,有人觉得像云蒸霞蔚旖旎风光,有人觉得如同妖魔鬼怪,有人觉得像深岩云锁中的远景葱茏……也有人说:什么也不像,是脏兮兮的水渍。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

有人捡到一块石头如获至宝。有人不屑一顾:“不如一g土!”

妖娆缤纷桃花一片也各有感受。恋爱中的男青年也许想到恋人面若桃花,希望和恋人挽手一起来这花前月下。女孩可能想摘几枝插到花瓶里,或者献给病中的老奶奶。男孩也许想到了甜甜的桃子好吃。环境保护者则赞美这里的自然生态。

官员呢,庆幸他管辖得力,欣喜自己的政绩。桃林所有者则乐滋滋自己的种植成果。商贩则筹划收获季节贩去城里赚钱。

人对人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善良的人看到别人的善良,阴暗的人眼中处处阴暗。心怀鬼胎者眼睛里则是觉得哪块土地,哪伙人群,哪处文字,哪部作品,都能挑剔“不是”处,经一番加工处理和“上纲上线”,甚至处处“是可忍孰不可忍?”

有首诗,有人说它包涵着伟大高尚胸怀,也有人说是描写性的阴暗情诗。各人的审美观有多大区别呵,一篇诗竟然引发出多种多样解释,一个“莎士比亚”变成了千千万万个“莎士比亚”。

善良的东郭先生连狼的话也相信,曹操却连治病救人的华佗先生也信不过。华佗要给他开脑切除脑瘤,曹操却说是存心谋杀,于是先把华佗杀了。东郭先生相反,被狼欺骗险些丢一条老命龚

有人给皇上出主意和指出不足处,目的是为了国家繁荣昌盛,百姓的日子更加火旺,皇上的龙椅更加坚挺,皇上更加万岁万万岁。可糊涂皇帝爷却当成攻击诬蔑,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写古戏、说旧事有人说是借古讽今。同样的眼睛、同样的耳朵、同样的脑袋,感受多不一样呵。曹操自己心里不踏实于是疑神疑鬼,睡觉闭只眼睁只眼。

有一老者忽然仙逝,讨厌钓鱼的人说他因为钓鱼激动而亡,不喜欢炒股的人说他炒股疲劳而,省吃俭用惯了的说他是吃喝过度,爱吃爱喝的又说他太抠门了……多少不同看法哦。

孔夫子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说: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世界多姿多彩,天地那样的博、厚、高、明、悠,人的观念那么纷纭复杂,对世界的看法又那么不同。

翻天覆地年代这样的事最多。同一句“炮打司令部”,就那么十几个字,竟然造就了亿万群众的两大阵营。这个阵营说他们的理解是对的,那个阵营也说自己的理解绝对没有错。

多少博学多才的人分析捉摸,也没弄明白十几个字的真正所以然,多少雄辩之士和铁嘴舌战,也没有辩别出个真正的所以然。于是这一派和那一派就只好各持己见、我行我素。

无以数计的队伍与飘荡的红旗,无以数计的人们高高举起的拳头,无以数计的人张大了嘴,震天撼地喊着一模一样的口号:“炮打司令部!――炮打一小撮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一个字也不差,然而一个个像疯了一般的奔走相告,证明自己的理解绝对不会错。

亿万人说着同样的“最高指示”,然而各人的脑子里各想各的,不是一回事。有时还针尖对麦芒、拳脚相见。夫妻,同事,朋友,兄弟姐妹,一时间疯狂得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

“宝书”和“两报一刊翻过来翻过去还是查不出来怎么才对的。有咬文嚼字的人翻《辞源》《辞海》,也弄不清楚“炮打司令部”是什么名堂。

若干年后才终于恍然大悟。有个老人感慨说,......>>

原文

《孟子》三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③张仪:纵横家。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赏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坚持正义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