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知青是什么意思-下乡知青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2024-10-22 人已围观

简介知青什么意思如下:知青是指在期间,被组织派遣到农村、边疆地区或工矿企业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在这一段期间,他们要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投身于农村劳动、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1.知青的背景和派遣原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为了重塑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政府组织了许多知识青年到农村、边疆地区或工矿企业进行再教育。这些知识青年大多是来自城市的高中毕业生或大学生,他们有正规的学历和知识背景

知青是什么意思-下乡知青是什么意思

知青什么意思如下:

知青是指在期间,被组织派遣到农村、边疆地区或工矿企业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在这一段期间,他们要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投身于农村劳动、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

1.知青的背景和派遣原因: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为了重塑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政府组织了许多知识青年到农村、边疆地区或工矿企业进行再教育。这些知识青年大多是来自城市的高中毕业生或大学生,他们有正规的学历和知识背景。

2.知青的任务和生活环境:

知青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农村劳动、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需要帮助农民进行农田开垦、种植作物、修建水利设施等。生活环境艰苦,工作条件艰辛,经常面临饮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的困难。

3.知青的教育和思想意识形态:

知青们接受农村劳动的同时,也接受了党的教育,学习了理论和思想。他们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加深了对农民生活的了解,增强了广阔的国际视野。

4.知青的影响和回归:

知青们在农村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和社会实践经历,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许多知青逐渐回到城市,继续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知青们的经历也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给他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5.知青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知青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知青们在农村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暴露出组织上的不合理安排和一些问题的存在。对于知青运动的评价与反思,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包括社会影响、教育意义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

“知青”、“插队”是什么意思?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为自愿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插队,通常是指1980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

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

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因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

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插队”从此成为一个特殊意义有代表性的词汇,提到“插队”就不用提“知青”,不用提“上山下乡”了。

扩展资料:

1968年 12月 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引述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指示发表后,全国立即出现上山下乡高潮,绝大多数 1966 届、1967 届、1968届初高中毕业生涌向农村、边疆。

其后数年,上山下乡成为城镇中学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前后共达 1600多万人。为此,各地曾成立专门机构, 预算开列专款,并召开全国专业会议,统筹解决有关问题。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

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时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所有适龄青年除了当兵以外,基本上都属于征召范围。

上山下乡运动,对大多数知青们的确是一个严酷的锻炼,客观上并没有解决我国农村三大差别,由于当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历史环境下,知青各自家庭政治背景的不同 ,知青返城的政治待遇也是不同的,也存在着下乡锻炼镀金走过场和所谓的永远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现象。

有些地方知识青年在农村遭受迫害的事件也屡屡发生,特别是最后期返城的部分知青,多数是遭迫害最后得到解放平反的家属子女们,他们是最后一批被中央下发文件各省经过统计上报落实实名回城的。

至此,上山下乡运动知青返城工作彻底结束。

上千万的知青回城后,并未出现某些官员担心的城市因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而引发混乱。相反,由于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反而使得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都更加“和谐”。

国家在八十年代初骤然强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共对知青返城的一种反应。

百度百科-知识青年

百度百科-插队

知青具体说的是什么意思?

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为自愿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

知青的贡献:

对当时的农村来说,知青的出现,就像一阵清风。知青的思想、知识、文化、素养和生活习惯都给农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文雅整洁、多才多艺的知青成了农村孩子的偶像,很多知青在农村学校教育、思想文化活动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农药配比、丈量土地、计算统计、机械维修等方面,知青们的知识也派上了用场。后期的恢复高考,知青的高涨热情也带动了不少农村青年,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因此改变了命运。知青带来的大范围的城乡交流,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罕见的。

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既带去了城市的信息和资源,也将农村的信息和资源反馈到城市。这种交流也是长期的,很多知青与自己下乡的地方建立了长期的联系。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 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 1964年,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1966年,在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即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的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中共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不过这样回到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通过关系得到回城的机会的。到1976年连毛主席也感觉到知识青年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对这个问题重新做考虑。但到这时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毛主席的逝世使知识青年问题暂时被搁置。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的中共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共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至1800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