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用囫囵吞枣造句大全集-囫囵吞枣造句子

tamoadmin 2024-10-23 人已围观

简介囫囵吞枣造句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你不能一个晚上囫囵吞枣式地读完那本书。想囫囵吞枣消化吸收新信息是困难的。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

用囫囵吞枣造句大全集-囫囵吞枣造句子

囫囵吞枣造句

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你不能一个晚上囫囵吞枣式地读完那本书。

囫囵吞枣消化吸收新信息是困难的。

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有些学生一接触信息就囫囵吞枣地马上吸收。

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你能不能不要囫囵吞枣的把这篇文章阅读完。

学习文言文,只是囫囵吞枣地记硬背不是好办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学好。

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饱经风寒的他已经饿了几天了,得到食物的他囫囵吞枣地吃了起来。

拼音

[ hú lún tūn zǎo ]?

详细解析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语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示例

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近义词

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生吞活剥[ shēng tūn huó bō ]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的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反义词

含英咀华[ hán yīng jǔ huá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细嚼慢咽?[ xì jiáo màn yàn ]慢慢地吃东西。引申慢慢去体味。

融会贯通?[ róng huì guàn tōng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基本信息:

成语繁体:囫囵吞枣

成语简拼:HLTZ

成语注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囫,不能读作“wù”。

成语辨形:枣,不能写作“束”。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用成语囫囵吞枣

1.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2.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3.同桌看一篇小说,才用十分钟就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4.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5.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囫囵吞枣成语造句

 

成语: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造句:

1、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2、读书不可囫囵吞枣,方能体会其中精华所在。

3、读书不是竞赛,你是去悦读,因此不妨慢慢地来,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悦的:请细细的体味,切勿囫囵吞枣。

4、“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5、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胜过囫囵吞枣地看十本书。

6、我已经读过数不清的电子书,囫囵吞枣了各种博主的许多经验,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7、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8、囫囵吞枣的吃完午饭,然后又整个下午昏昏沉沉?

9、有些老师不重讲解,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

1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用囫囵吞枣造句子造句 用囫囵吞枣造句

囫囵吞枣成语造句1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释义: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1、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2、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3、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4、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5、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6、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7、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8、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9、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0、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11、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12、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3、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4、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15、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16、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17、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18、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囫囵吞枣成语造句2

 1、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2、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3、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4、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5、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6、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7、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8、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9、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10、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1、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12、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3、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14、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5、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6、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7、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18、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囫囵吞枣成语造句3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

 1、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2、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3、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4、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5、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6、善于读书的人当看不懂时,会自觉地反复重读,直到读懂为止。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相反,即使第一遍看不懂也囫囵吞枣地读下去。

 7、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8、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9、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0、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11、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12、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13、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做,否则欲速则不达。

 14、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5、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6、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17、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18、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19、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2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21、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1、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2、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3、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4、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用囫囵吞枣造句子造句

 囫囵吞枣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出自《湛渊静语》。元?白珽《湛渊静语》:“客有日:“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日:“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日:“你真是圆图吞却个枣也。”

与其有关的造句除了以上几句还有: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等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