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白头打一生肖猴-白头什么生肖

tamoadmin 2024-10-31 人已围观

简介(一) 神奇的石山森林 在遥远的南方有一片广袤的石山地带。这里山体险峻,虽然并没有高耸入云,但是悬崖峭壁处处皆是。组成山体的石头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蚀,形成了很多洞穴。在洞穴里,则是千奇百怪的石笋,或者倒吊的钟乳石。有的洞穴里,雨水从石缝里渗透下来,则形成河流。河流或穿过上百里连绵不绝的山洞,或流往地下,形成暗河。暗河中常年不见日月,一些不为人知的鱼虾、昆虫生活在这里。有的全身透明,有的眼睛逐渐丧失功

白头打一生肖猴-白头什么生肖

(一) 神奇的石山森林

在遥远的南方有一片广袤的石山地带。这里山体险峻,虽然并没有高耸入云,但是悬崖峭壁处处皆是。组成山体的石头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蚀,形成了很多洞穴。在洞穴里,则是千奇百怪的石笋,或者倒吊的钟乳石。有的洞穴里,雨水从石缝里渗透下来,则形成河流。河流或穿过上百里连绵不绝的山洞,或流往地下,形成暗河。暗河中常年不见日月,一些不为人知的鱼虾、昆虫生活在这里。有的全身透明,有的眼睛逐渐丧失功能,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或者光线。

在这样神奇的石山之上,地表的水流稀少。但是植物仍然异常茂盛,与恐龙同时代的苏铁就适应这样干旱的、炎热的天气,在悬崖之上、阳光普照之处,处处丛生。它们叶片尖长,像一枚枚柔软的剑,它们经过很多年会开一次花。苏铁不孤单,热带的标志植物龙血树也有生活在这里。当龙血树受到损伤时,它会流出深红色的像血浆一样的粘液——这种在传说中被认为是龙血的粘液,龙血树便因此得名。而高大的蚬木往往历经上百年的风霜而不倒,形成巨大树干,几个人合抱都围不住。榕树更是在沟谷里独木成林,气生根漏在空气中如丝丝拂柳,板状根则深入地下,显示岁月的痕迹。不仅如此,还有各种各样的兰花点缀在丛林里,或簇生在幽暗的角落,或高悬于树干上。红色的木棉花、热烈的火桐花、金黄的金花茶、如繁星点点般的苹蔢,不同季节一一灿烂的开放。

这样的世界怎么少的了动物身影。见过家里墙角吞食蚊虫的壁虎吗?这里有它的亲戚——蛤蚧,体型更大,色彩更斑斓。记得《葫芦娃》里的穿山甲吗?这里曾经也是它们的乐园。还有各种灵猫、鹿麂和猫科动物,比如身披褐色斑点的豹猫、全身金黄的金猫,甚至传说的云豹。黑熊也出没在这里,眼镜蛇也出没在这里。还有我们所吃过的肯德基的鸡的祖先——原鸡,也生活在这里。傍晚走在山弄之间,都能听到它们的叫声。

这样的世界离不开我们人类最亲近的朋友——猴子的身影。成群结队的猕猴在猴王的带领下,在石山和农田间扫荡,有时躲在山上吃嫩叶果实,有时又窜入农田偷食玉米等庄稼。比它们稍大的是熊猴,十多只就是一群,往往难以见到。更大的就是红面猴,尾巴极短,面色却是越老越红,就像是喝醉了酒似的。它们的性格也像是喝醉了酒似的,经常为了王位而打架。其它动物见到它们也是绕着走。

(二) 白头叶猴的传说

这里生存的所有猴类中最独特的却是一种被人称为白头叶猴的动物。它仅仅生活在这里的石山之中。一些研究认为,白头叶猴的祖先至少3000万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经过漫长的岁月,最终仅活跃于左江和明江之间一片不足20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中。后来骆越人乔迁到这里,在这里开辟农田,种植玉米、水稻、木薯和甘蔗。而白头叶猴在紧挨农田的悬崖之上,注视了成千上万年。它们既不靠近人类这里和它相近的物种,却依赖着峭壁这样的天险不曾走远。以至于无论在哪个村落,都流传着白头叶猴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穷苦的小山村,乡亲们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常常忍受饥饿。在那里,当老人去世时,人们要把他安葬在悬崖上。送葬的人要在头上裹一块白麻布带子,以示对老人的哀悼。在一次葬礼之后,一些孩子留在野果满山的树丛里,渐渐长大,生儿育女,一代又一代过着快乐的生活。日子长了,原来扎在头上的白麻布变成了白毛,腰上的白麻袋变成了白色的尾巴,以示对父母的怀念。

这样的传说,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起源于何时何处。但是这样的传说,却诉说着白头叶猴和人类的关系。白头叶猴曾经被叫做岩猫或者是岩蛛猴,说的是它们在丛山之间、陡峰之上,像猫一样灵活,想蜘蛛一样安稳。白头叶猴也被叫做白猿,猿者,善援,宋代程普有诗:“缘崖攀木作猿猴”,都是说猿很擅长于攀登悬崖、攀援树木的意思。白头叶猴正是如此。这些名称都说明了古人对白头叶猴并不陌生。

见过白头叶猴的人惊叹于白头叶猴的善跃,十几米的落差之上,一个纵跃,稳稳的抓住树枝,就轻而易举地荡过去了。但是他们也迷惑于它们的沉寂。在清晨和傍晚,朝阳刚刚升起,或者夕阳尚未完全落幕之时,白头叶猴或单独、或几只依偎在一起,坐在山峰之巅,静静地阳光所来之处。它们如同在群山之中苦修的僧侣一般,享受着石山的世界。

苦修的僧侣们以石窝中积聚的雨水或者清晨枝叶上的露珠为饮,以丰饶的各种树叶为食。它们不像猕猴,依赖于脸颊下的特殊的颊囊来储存食物,而是在胃形成有一个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胃室。面对我们人类看上去难以下咽的树叶,这个胃室就可以将其消化为运动需要的能量,甚至它们还会舔舐一些矿物质盐,协助分解叶里的苦味和毒素。它们不挑剔,科学家们开始观察时,以为他们选择几十种不同的食物,结果几十年研究下来,发现它们的菜谱广泛,会利用超过150种食物来源。它们是这片茂盛的石山原始森林最出色的收集者。

(三) 重新发现白头叶猴

但是人类真正认识到它的独特之处时,尚没有超过百年。1952年,谭邦杰作为北京动物园的园长,一位热爱动物的专家。他带队来到广西考察我国的动物资源。第一次他听说到“白猿”的消息,这种当地的名称疑惑了他,他以为是那种没有尾巴的长臂猿,但后来又听说这种“白猿”长着一条长尾巴,他又推测是一种白化型,类似于我们在动物园见到的“白虎”和老虎的差别。直到有一天,他在南宁郊区的一家小中药店里发现了一张很陈旧的叶猴皮张,才揭开了这个谜团。据药店的人介绍说,它就是由传说中的“白猿”的皮,采自广西南部的扶绥到龙州一带。谭邦杰先生第一次看到白头叶猴。

当时世界上知道在广西还生活着一种黑叶猴。黑叶猴和白头叶猴极为相近,仅仅的差别是,黑叶猴在脸颊的两侧,有白色的毛发,像是两道白色的胡须一样。而谭邦杰先生观察到他面前的这张皮毛上黑白交错。在1955年,他在《我国的猿猴》一文,称其为“花叶猴”,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头部以下,至喉部、颈部和两肩是乳白色,手脚的上面和两肘、两腿内侧,也有一部分白色,尾巴的上五分之二是黑色、下五分之三是灰白,身体的其余各部都是黑褐、面皮也是黑色。一般的形态、姿态、各部位的比例等,都和黑叶猴完全相似。”

不久以后,他终于见到了白头叶猴的活体,1957年,这个发现提交给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时,“白猿”没有被叫做花叶猴,也没有定为“谭氏叶猴”,而是根据自然的造化,根据它最显著的特征赋名为白头叶猴。这个特征经过白头叶猴的传说,是古人和今人共同的见证。

时至今日,人类发现白头叶猴并不孤单,从爪哇岛和部分印尼岛屿、到中南半岛的越南、泰国等、到中国和印度分布有乌叶猴、白腰叶猴、白头叶猴、黑叶猴和金头叶猴等等17种左右相近的动物。它们亲缘关系密切,使得科学家们还在不断争执它们的差异和进化。但是动物们只是受到各种河流、海洋的限制,独自寻找着未来的生活。

(四) 挑战生存的极限

2013年5月,炎炎夏日,太阳炙烤着大地,天气异常闷热,然而闷热天气并没有让我们美丽的喀斯特精灵——白头叶猴消沉下去,相反的,母子山猴群正因为新成员的到来而雀跃着。经过六个月左右的孕期,几只小白头叶猴先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其中一只新生儿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称之为“小石榴”。

小石榴和它的父母不同,刚出生的它,全身毛色金黄,一扫父母黯淡的黑白。这是白头叶猴奇特的特征:在幼年时期,极为鲜亮的金**,十分惹眼,即使在数百米外也能一眼就能认出。按照道理,刚出生的幼仔是极为脆弱的,仅能威胁到白头叶猴的天敌对幼小的个体最为虎视眈眈。这种鲜亮却是暴露的最大危险。

但是,也许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对于白头叶猴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父母亲们。美丽的颜色能够使得整个家庭将所有的关注力都放在这些小东西身上。亲生母亲自是不别多说,年轻的妈妈会紧紧怀抱自己的孩子,对周边环境丝毫不敢松懈,不断警惕地搜索着四周哪怕是细小的动静和微小的声音。其他姨妈们,也能够不时地看上两眼,有情况发生时,就会提醒两声。

而最重要的是父亲的态度。白头叶猴是独特的一夫多妻制,在一个典型的8-12只的群体里,往往有妻子,但丈夫只有一个。丈夫的位置经常被激烈地争夺着。年轻的成年公猴打败了年老的公猴,成为新的猴王,可以产生自己的后代,但是同时又要提防着更年轻的公猴前来挑战。那么,除了保证自己的食物来源,猴王丈夫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树梢、在山顶放哨。而在辛苦的间歇中,产下自己的后代就成了最紧迫的事情。结果就是,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有好几个孩子陆续出生。哪个孩子更重要?最能长大成年的孩子最重要。怎么样能看出它最能长大成年?美丽的毛色最反映着这一切。

刚出生的小石榴,就是那批孩子最漂亮的之一。但是妈妈太年轻了。与她为敌的不仅仅是天敌,还有炎热的天气。年轻妈妈自顾自的享受着天伦之乐,却手上过于用力地搂着小石榴,往自己怀里捂着,像是捂着一颗最亮眼的珍珠似的。她或许幻想着,这只健康的、美丽的小石榴,将来经历不断的毛色变换。一个月之后,身上的毛色变成黑褐,三个月后,头上的毛色也开始变成黑褐。直到和父母一致。再过一年,它能够独立活动,知道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再安安稳稳的生活几年,如果是个姑娘,则继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是个小伙子,就会像它的父亲一样,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拥有它自己的家庭。

天气太炎热了,5月的崇左早日进入高温时节。而最近几年又是最热的时候,石山裸露在阳光之下,炽热的热浪滚滚而来。母亲虽然能够适应,但小石榴贴在母亲皮毛形成的小棉袄下,温度太高了。它需要风,它也需要水。但母亲脱离了群体,没有其它的猴子能够提醒它。小小的手再也抓不住自己的妈妈,小脑袋也无力地垂了下去。毫不知情的妈妈怀抱着小石榴攀着石壁离去,她怀里的小石榴是那么的惹人怜爱:金黄的毛发,小小的模样,甚至连脐带都没有脱落。紧闭着双眼,那么地安详,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幻觉:它睡着了······

四天之后,母亲终于意识到悲剧的发生。整整一天,年轻的妈妈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失神的双眼望着一处,如同一座雕塑:不吃不喝,寸步不离,灰烬落在身上也全然不觉·······傍晚,伤心的妈妈怀抱着小石榴的黯然离开了猴群。她要将小石榴留在我们也许永远也找不到的地方,同时,她也要让自己与过去诀别······

(五) 保护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被世人所知是一件人类很开心的事情,但是人类也很忧伤。从80年代前后,中国人花了四十年调查和研究这种动物。但是这种动物实在是太少了。白头叶猴的生存范围只有200平方公里。而这样的土地还养活着数万人,适合白头叶猴生存的,据估算为112平方公里,而白头叶猴实际生存的范围受到村庄、道路、河流的限制更少。

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调查仅发现白头叶猴为600只左右。聪明的你可以计算一下,白头叶猴一般8-12只组成一个家庭群体,600只意味着白头叶猴有多少个家庭呢?而人类的一个小型村落,也基本上在20-100个家庭之间。白头叶猴不过是1-3个人类最基本的村落单元而已!

白头叶猴是如此之少,以至于当已发现它的独特之处之后,全世界都开始保护它。它被列为需要保护的最高等级,它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专门为了保护这个物种,建立了两个相关的保护区——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它太少了。一场台风刮来,它可能又失去了它的兄弟姐妹。但是为什么它会这么少呢?人类从很早知道白头叶猴时,不仅仅是亲近它,而是屠刀也指向了它。自唐代起,白头叶猴就被剥去皮肉,仅仅保留骨头,将骨头蒸煮后,炮制进酒中,以为喝酒就可以强生健体。医疗在发展至今天后,这些酒早已被证实都是人的迷信,喝这种酒一点意义都没有。可惜的是,那些去的白头叶猴再也无法复活。

过去的二十年,人类又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去保护它。减少捕杀、保护它的生存环境,白头叶猴最近发展到了1000多只,这个数量还没有超过安全水平。但是这是否能够证明,只要人类愿意保护它,它还是可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呢?它是否在各位有机会前往崇左时,能够见到它们呢?

你好,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的栖息地也是位于广西南部的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山连绵,山不高,但山峰挺拔陡峭,拔地而起,悬崖绝壁、岩溶溶洞随处可见,虽然山上都是石灰岩石,但是从石头缝中长出许多灌木和绿草,把石头山装点得青翠欲滴,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它的性情机警,十分活泼、好动,极善跳跃。那纤瘦的身躯、细长的四肢、发达的臀部胼胝恰与树栖和岩栖的生活相适应,在树林中或陡峭的绝壁上跳跃自如,行走如飞,长长的尾巴起到了极好的平衡作用。它喜欢集群生活,早出晚归,生活很有规律,天亮以后就从夜间栖息的绝壁上的石洞内鱼贯攀沿而出,在离洞约30一40米的地方稍事休息之后,便开始在悬崖绝壁或树冠之间穿梭跳跃,嬉戏玩耍,宛如在高空中表演的杂技艺术家。此后,才分别跳到树冠上或灌丛中,采食可口的树叶、嫩芽、野花、野果等,由于特别喜欢吃嫩树叶,所以被叫做“叶猴”。它们常常一边吃,一边玩,两只手忙个不停,有时还互相亲热一阵,帮助捉身上的寄生虫。中午前后,有的回到岩洞中休息,也有的坐在树上或者背阳的岩石上闭目养神,互不干扰。午休之后再次嬉戏采食,并且随着太阳的西斜,逐渐向栖息的岩洞方向移动。黄昏时分回到岩洞附近,确认没有异常情况之后,便一个接一个地爬进洞内睡觉。为了躲避其它动物的侵害,它们挑选刀切斧劈一般的峭壁上的洞穴为家,因此它们自己要回家也非常不容易,四只爪子要紧紧抓性岩壁上一小点凸起或一道浅浅的石缝,使身体紧贴在直立的石壁上一步一步地向家中爬行,不慎跌落到峭壁下摔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白头叶猴的种群一般不超过三十只,在这个家庭里实行“一夫多妻制”,猴王与妻妾们带着一群幼猴,占领几座山头,自立为王。成体对幼仔都很关爱,不管是不是自己亲生的幼仔,只要它们有危险,靠得最近的成体都会主动前去排险和救难。  白头叶猴主要在秋季交配,春季产仔。雌性在发情期时不时地会把尾巴竖得直直的,左右摇摆。当猴王与其交配时,其它雌性都会纷纷跑上前来,有的用前爪轻抚这只发情雌性的脸,有的则去抚摸猴王的腮,有的还会直接将猴王从雌性的背上掀下来。这时发情的雌性对这样的举动没有什么反应,而猴王却非常气恼,总是出拳来打前来搔扰的雌性们。不管发情的雌性与猴王躲到什么地方去,其它雌性都会悄悄跟着,一旦公猴与发情雌性有交配行为,它们必然前来捣乱。  初生幼仔的全身为金**,在雌兽怀中吃奶或睡觉时仅头部能自由转动;7日龄时头顶及尾巴的下半部分转变为乳**,头部能灵活地转动,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开始东张西望,平时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雌兽,不愿意接受其他雌兽的抱抚;20日龄开始长出一些冠毛,也能离开雌兽在地面上爬行或跳跃;2月龄之后背部长出一些较长的黑毛,头顶、颊的周围、腹部、四肢、尾巴的下半截等很多部位开始呈现出白色,并且逐渐与成体的毛色趋于一致。到了6个月龄的时候,已经能够独立生活,自由采食了,但仍然在雌兽的怀里睡觉。  由于分布区十分狭窄,资源稀少,野外总数大约仅有600只左右。它们被村庄和农田分割得四分五裂,近亲繁殖引起的退化,对它们种群的延续威胁越来越大,而且每年十月,周围村庄里的农民都要到石头山上去砍柴禾,山上的植被越来越稀疏,白头叶猴的食物危机也一天天临近。如今白头叶猴的生存和繁衍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个珍稀濒危物种的未来的命运会怎样,目前还很难下结论。目前,我国已对这一珍稀物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努力使之免遭绝灭。

去年大半年内,我们已经拍到了国内很多野生动物,其中也包括 菲氏叶猴、滇金丝猴、藏酋猴、猕猴、白颊长臂猿、蜂猴等灵长类 ,绝大多数都是国家一级或者二级保护动物。

在寻找下一个目的地和拍摄对象的时候, 广西崇左 吸引到我们,首要原因就是 白头叶猴 。猴子种类那么多,白头叶猴的地位很高,具体体现在:

中国仅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狭窄 ,仅在广西崇左一带的喀斯特地貌生存;

数量稀少 ,比大熊猫还少,属于极危级别(濒危级别中第三级,再往上就是野外绝灭,绝灭,大熊猫目前属于易危,低两级)。

白头叶猴是我国广西特有的一种灵长类动物, 是唯一一种由我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灵长类动物。 目前仅分布于广西崇左市境内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石山地区。目前国外还没有白头叶猴的活体和标本。由于白头叶猴生育率太低,几年才生一个,所以自己把自己给搞濒危了。在上个世纪80年代,白头叶猴的数量一度跌到只有80多只。经过相关部门的保护工作,目前有1200余只。

国内独有,数量稀少,还长得好看。 所以,牛年第一站,我们直奔崇左。抵达南宁第一站,直奔白头叶猴保护区。

第一次的相遇,就给了我们极大的惊喜。

3点半进园,跟着电瓶车晃了一圈,没有猴子。自然向导(也是开电瓶车的)提议大家先回游客中心休息,等晚点再来,那时猴子更活跃。我们俩不心,下来自己找。结果没几分钟,我在树冠层与崖壁的交接处,看到了一群。

白头叶猴个头其实很小,在远处的崖壁上或者树丛里,就很难找到。好在它们头上都有一撮白毛,加上树叶的动静,给了我们一些提示。

这群猴子数量不少,起码二十几只。并且,有两只小金猴! 叶猴类有个特殊现象,刚出生的小猴子都是金色的,要直到半年后,才陆续变成成年叶猴的黑白色。

根据自然向导的介绍,加上我们多年野生动物的观察经验,我们就守在附近山脚的一个水塘旁边,希望它们在傍晚可以下来喝水。果然,猴子们一直在往水塘的方向走走停停,而且呈下山趋势。到5点多,基本上都集结在了水塘上方一点。

之后,它们陆陆续续来水塘喝水,包括抱着小金猴的两个猴妈妈。它们把小金猴放在灌木丛,再来水塘喝水。

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喝完水,它们居然从容的从我们人群中穿过,通过水泥路和甘蔗田,来到了对面的拇指山,开始在树梢上吃晚饭。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大家都石化了。我都没反应过来拍视频。

本来计划是第一次来打打样,摸清方向。没想到,给了这么大的惊喜。

第二次是大年二十九的早上,赶着8点开门就来了, 包场看猴子 。但这次可能是因为早上的关系,就看到一大群猴子在较高的悬崖上进食,拍了一会视频。

随着三次深入的游览和拍摄,我和Jerry不约而同的感叹: 这可能是中国最适合游客的自然保护区了。

这大半年在中国跑下来,去了很多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些年,自然保护的工作在中国有明显提升,很多物种保护工作进展明显,物种数量恢复或者上升。涌现了很多优秀保护区。为什么说白头叶猴这个保护区可能是中国最适合游客的自然保护区呢?

国内的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部分。 其中,核心区、缓冲区是游客不能进入的。所以,尽管我们经常看到宣传上说XX保护区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这个,有那个。但其实对于游客来说,都是看不见的。而实验区,也不是都建成了给游客可以参观的区域。在N次开车跟着百度找保护区失败后,我们发现一个小技巧。但凡在携程上能查到有收门票信息的,那是真的有游客参观区域的。否则,其实就是一片开阔区域,啥也找不到。

我们看到白头叶猴的地方,是属于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片区)生态 旅游 区 ,面积约115.5公顷。也就是说,这部分是辟出来专门供游客参观的。有气派的游客中心,有正规的售票中心。一张门票80元(60岁以上老人免费),包含门票、电瓶车和望远镜。这里距离南宁开车1.5小时,距离崇左市区半小时,距离明仕田园1.5小时, 基本都是高速,非常方便。

最厉害之处, 这里的白头叶猴,是完全野生的,没有人工投喂。 比如著名的塔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是每天要给滇金丝猴喂松萝。但这里的白头叶猴,完全不需要人工投喂。我们通过一片叫做食源植物园的区域,来了解白头叶猴的食物。这里肯定有很多植物是它们爱吃的。所以,这里是真正的保护区,而不是动物园。我们看到的 纯野生状态的猴子,不呆滞,没有刻板行为。 它们飞檐走壁,它们嬉笑打闹。我们看的时候,也没有围栏,没有电网。

很神奇的是,就在这个 旅游 区马路对面,是完全相同的地貌,完全相同的植物,但猴子们就是不过去。整个 旅游 区是没有围栏的。据园内专家许哥说,偶尔有争夺猴王输掉的公猴落败到对面山头,过一段时间,它们还是要回来的。至今,还没有科学家找到答案。

对于游客来说,花了很大力气远道而来,又花了门票,最希望的当然是看到猴子。那这个地方不会让你失望。我们三次来,三次都看到了。

在保护区我们见到了很多孩子,很多崇左本地人。他们从未见过白头叶猴。 相信亲眼看到的美好经历,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而通过他们所拍摄的照片,视频,通过微信、抖音等,让更多人知道白头叶猴。

基本上除了大雨这种极端天气情况,以及没有凑准猴子活跃的一早一晚的情况,游客在向导的指引下,都能看到猴子,并且通过望远镜,说不定还能自己找到其它猴群,很有成就感。

通过 向导许哥 的介绍,目前整个白头叶猴的数量在1200+,在板利这个生态 旅游 区是485+4(4是今年新出生的4个小金猴宝宝),数量上没有岜盆高,那里有500多只。但岜盆的范围太大,往往一个月可能都看不到一只猴子。这里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有几个群体胆子还特别大,基本定居在游客中心附近。游客到达 旅游 区后,通过电瓶车或者稍微走点平路(水泥平路)就能够看到猴子了。所以,最终将面对游客的 旅游 区设在这里。未来这里还会有一个宾馆。

但我觉得奇怪,为什么这里的客人都很文明,没有给猴子投喂,没有近距离去接触猴子呢?还是许哥的介绍。一方面,在买门票时,就会反复叮嘱游客,不要投喂,不要影响猴子,售票窗口贴有很大的告示,售票员也会反复说。第二方面,园内各处还有各种介绍的牌子和提醒的牌子。第三方面,这个厉害了,利用现代的高 科技 监督客人。园内多处设有高清探头,一个是用来监测猴子,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看游客了。而且不仅仅是探头,现在各种证据都能算。

有一个近期的违规案例: 一只白头叶猴胆子很大,来到栈道附近喝水。一个游客在靠近水塘的地方用手机拍视频。猴子居然主动伸手来摸手机。游客这时忘记了不可以接触的事情,还在拍。这正好被后面一位游客拍到,并且发在了抖音。后来保护区找到这个游客,罚款2000元。

所以, 现在的游客都越来越知道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了 。猴子也不那么怕人,敢从我们当中穿过,我也就豁然开朗了。

说到监控,保护区现在在央视频这个APP开了直播,每天24小时。大家想看白头叶猴了,就可以打开APP,搜索白头叶猴就行。有时候是近的喝水点,有时候是休息的崖壁,有时候是它们打闹的树冠。已经有100多万人的观看量了。

而说了这么久的许哥, 他们的经历也说说明了生态 旅游 是个多赢的好事情 。因为猴子相中了这块居住地,国家向许哥等当地村民征收了土地,付给他们费用。许哥和他的五个兄弟,一共有50亩地被划在了保护区的范围。猴子在里面安居乐业,而许哥和他的家人们,则在自然公园分别找到了自然向导、电瓶车司机、售票员等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所以,对于当地村民来说,不用讲大道理,他们都知道要保护好这些猴子。

可以看出,许哥他们是真心爱猴子。除了非常愿意跟我们分享猴子的故事 (我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跟他的沟通) ,让我更感动的是,他们对我们这些游客,摄影爱好者的支持。保护区的关门时间是晚上6点。但是,我们两次下午去,都超过了这个时间。因为6点天还未黑,猴子正在往夜宿点去的路上,可以拍到精彩场景。Jerry拍的很忘我,我先回游客中心。毕竟是大过年的,谁都想早点下班回家团聚。所以我很担心看到工作人员的臭脸。但没想到的是,许哥完全不催我们,让我们拍个够,还特意开电瓶车来接。

临走的时候,跟许哥开玩笑,我们这一周给 旅游 区贡献了连续三次门票呀。许哥很认真的回答我们, 正在考虑实施月票或者年票,来满足我们摄影和野生动物爱好者的需求

所以,这次崇左连着三次看白头叶猴,不仅仅Jerry拍到了大量精彩的照片和视频,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自然保护区 旅游 生态区的运作。

欢迎大家来崇左看白头叶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