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及人物有哪些-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成语典故有哪些

tamoadmin 2024-10-17 人已围观

简介比较经典的:手不释卷 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

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及人物有哪些-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成语典故有哪些

比较经典的:

手不释卷

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映雪囊萤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释义:形容在艰困之环境中,勤奋读书。或形容贫士勤勉攻读。 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张义折竹

张仪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轻时曾经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就把它写在掌中或大脚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了册子。

这是一个古人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

任末燃蒿

任末十四岁,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他快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郑虔贮柿

郑虔的学识完全来自于苦学。郑虔20岁时赴长安(今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有能考中进士。他毫不气馁,坚持刻苦学习。《唐新书·郑虔传》中记载了一个郑虔采叶练字的故事:郑虔十分爱好书法绘画,来到长安后,他每天依旧用功练习书法不辍,但是由于家境贫寒,穷得连练习书画的纸也买不起,经常为此而发愁。

后来,郑虔得知当时长安城南的慈恩寺内柿树成林,每到金秋时节,大片的柿树叶就逐渐飘落下来,因柿树叶极多,寺里的和尚就把落下的柿树叶收贮在房子里。时间长了,慈恩寺里居然存放着好几屋子柿树叶。

郑虔听说此事后,不禁灵机一动,他想,柿树叶比较宽大、平整,不是正好可以用来写字吗!于是,郑虔就征得寺里的和尚同意,来到慈恩寺借住下来,每天取寺里贮藏的干柿叶当纸,如醉如痴地练习书法,一张柿树叶,正面写完了写反面,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几年后,慈恩寺里的几屋子柿树叶竟然都被郑虔写遍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在柿树叶上刻苦练习书法,郑虔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们称其草书如“疾风送云,收霞推月”,郑虔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书法大家。

怀素种蕉

怀素生于公元737年(唐开元25年),湖南永州(旧名零陵)人。怀素很小的时候,在零陵书堂寺受戒出家为僧,法号是怀素。

怀素经禅之暇,颇好书法。在禅房,人们很少能够听到他的念佛声。而书堂寺后面的那口怀化井,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怀素在那里洗墨。这样的不务正业,终于无法为小寺院书堂寺所容。另外,他的性格实在是不适宜于做一个诵经念佛的教徒。因而不久,怀素就离开了书堂寺,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回到家中,除了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之外,他还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法艺术中去。练字需要几项最基本的开销。墨水不成问题,甚至于用毛笔蘸水练字也完全可以,难办的是纸张。唐代的纸价不能算太贵,但是,怀素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加上怀素喜欢写草书,以他须臾之间能纵横挥洒千万张的劲头,购买纸张实在是一大经济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怀素可以说是用了不少心机。首先,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他在自己的居处附近,种上了大片芭蕉。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而宽,就像一张宽大的宣纸。既可以放开手脚,任意挥洒,又可以反复书写。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等到大片芭蕉长成之后,怀素就因此为自己的住处取了一个十分富有诗意的斋号--"绿天庵"。传说怀素种植的芭蕉一共l万多株,也许是传闻吧。但是怀素以芭蕉叶作为书写材料勤奋练字的故事广为流传,甚至成为画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题材。现代著名油画、国画大师徐悲鸿、李可染都画过怀素书蕉图。

嗜好喝酒与擅长草书,是怀素最大的两个特色。"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也许饮酒是引发他的草书创作热情的一个诱因。20岁的怀素,书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是书堂寺,也不仅仅是永州城,整个湖南都在流传着怀素的名字,李白曾诗云:"草书天下称独步"。这时候的怀素,再也不是一个穷和尚了,他更不须再用芭蕉叶代纸练字了,甚至于他由一个拜遏当代名公的角色变为人人争相求见的名人。书法在唐代是广为社会重视的一门艺术,自上而下,好书之风几乎遍及整个唐朝,因而善书之人也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名人的书法更受到人们的爱戴。但是,他决不满足于只在南方展示他的才华。他有着一种欲望,那就是闯荡都城长安,在那里求取功名。而且书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往往需要名师的指点,当时名振一时的书法大家多集中在京城,且京城文化景观繁多,书法作品随处可见,这对于开阔眼界大有稗益。

长安是才子云集之处,也是达官贵人聚集之所。一时间,这些平素姿态高高在上的上层人,突然问变得谦恭起来。他们牵出自家的高头大马,让怀素来骑,也腾出自家的"华屋",请怀素居住。所谓"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一时间,京城刮起一股不大不小的"怀素风"。当然,处心积虑地逢迎怀素,王公大人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得到怀素的草书作品。由于应酬过多,以至于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见到怀素之后,也不得不事先打好招呼,进行"预约":我家已经做好了屏风,墙壁也已经粉刷一新,就等您去挥洒了,您千万可不要忘了!一旦能够约请到怀素,这些高贵的人物,总是要用骏马将怀素接到家中,用金盆盛上上等的美酒竹叶香,只要准备好足够的美酒,剩下的事当然不再用贵人们操心,怀素自然会在狂醉之后,留下让人痴迷的变化无穷的线条。

在长安,怀素前后大约滞留了5年的时间,可以说出尽了风头。大历七年,怀素准备起身返回故乡。在回乡路线上,怀素作了刻意的选择。他要向东绕道东都洛阳,然后从洛阳南下。洛阳在当时被称为东都,与西都长安一样,是全国文化中心,许多知名的文学家、音乐家、画家都聚集于此。那里曾是书法家张旭活动过的地方,那里还有许多书法名迹,对自己眼界的扩展很有帮助。到了洛阳之后,他到张旭曾经到过的地方去凭吊。

怀素早就听说,有一个叫邬彤的人,是张旭的学生,也是有名的书法家。也许从他那里怀素可以追寻"草圣"成功的秘密。于是,他就打听到了邬彤的住所,认真地拜邬彤为师,向邬彤学习笔法。有意思的是,邬彤传授书法要义并没有条理与系统,多属于随机点悟性的内容。有一天半夜,邬彤突然对怀素说:草书的"古势"很多,只有王献之的草书奇特。太宗皇帝以为王献之的草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自此以后,怀素对于王献之的书法倍加关心,学习他的"劲硬"。

还有一次,邬彤对怀素说,先师张长史曾私下对我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我时常琢磨这句话的含义,那随风转动、漂浮的蓬草正如一种草书的笔法;风卷起细沙在空中飘舞,正如草书变动不居的势。我反复琢磨这句话的含义,并努力师法这种自然现象中所包含的艺术情趣,草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怀素闻听此言,默不作声,沉默了好久,突然之间,他连叫数十声说:"得之矣!"是啊,怀素何曾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呢?他也曾观察过那夏日的彩云,其形状随风变化,情态各异,他将这情状记在心里,慢慢琢磨,总感到这夏云多奇峰与草书的表达有一种说不出的密切关系。他也曾对公孙大娘舞剑器所体现的飞动迅疾进行过认真琢磨,并领悟到了其与书法的相通性。从老师邬彤那里,他学会了动脑,学会了用脑袋"写字"。怀素的良苦用心,最终得到了回报,怀素的狂草突出的艺术成就,终于得以延续张旭的艺术风格,"以狂继颠"的怀素,成为狂草书法的代表人物。

1、囊萤映雪: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照明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2悬梁刺股:把头发挂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形容发奋刻苦学习。

3、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编联起来,做“韦编”。三:多次。绝:断。反复研读,以致编联竹简的的皮绳断了多次。指读书勤奋刻苦。

4、程门立雪:冒着大雪在程颐的门前站着,形容尊师重道,虔诚求教。

5、凿壁偷光:凿穿墙壁引过光线。形容家境贫困仍刻苦勤学。

6、牛角挂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看书。比喻勤奋好学。

7、昼耕夜诵:白天种地,夜晚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读书勤奋。

8、圆木警枕: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醒,不会懒惰。形容鞭策自己,勤奋不懈。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发奋图强,刻苦磨练自己。

9、卧薪尝胆:在柴草上睡觉,饭前先尝尝苦胆。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破釜沉舟:砸碎锅,凿沉船。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4、随月读书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爸爸瘫痪、妈妈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晚上还要帮妈妈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着以后,江泌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来看些书,就不愁没钱点灯看书了。”可是,月亮会慢慢移动,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有时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还是努力提起精神看书,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历史上三个勤奋好学的人物

1、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3.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包括两个古人的故事。 先说“悬梁”。所谓“悬梁”,就是用绳子绑住头发,吊到屋梁上去。这是汉朝人孙敬的故事。孙敬,字文宝,是信都(今河北省冀县)人,他那勤苦学习的精神确实是少有的。他经常关着门,独自不停地阅读,人们称他“闭户先生”。他往往到了十分疲倦的时候,还不肯休息。有时实在太累了,一边读书,一边打着瞌睡来。他就对自己很生气,用一条绳子,一头绑在屋梁上,一头绑着自己的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着,然后继续读书。这样,如果疲乏打瞌睡的时候,头一低垂,绳索就会扯紧头发,立刻把孙敬痛醒,好继续读书。由于他多年刻苦用功,最后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 再说“刺股”。所谓“刺股”,就是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是战国时代苏秦的故事。苏秦,字季子,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他自己感到学问不精,便发愤读书,晚上读得疲倦了,老打瞌睡,他就拿起一把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伤痛驱走了疲劳,苏秦又继续读下去。后来,苏秦终于成了六国赫赫有名的人物。 后人根据上面两个故事,概括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有来形容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

与勤学有关的成语典故和人物

1、匡衡——凿壁偷光

汉时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他是一个穷蛋,白天干活卖力气,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炭火更置不起蜡烛,一到鸡归窝,天渐黑时,就无法看书了。但他又睡不着。

邻居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奇想: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光照到了书上,他便认真地读书。

后来,乡里有个大户人家,家中富有,并有很多藏书,但不识字。匡衡就到富家做雇工。辛勤劳作,据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缘由,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一代文学家。

2、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他曾同刘琨一起共同担任司州主簿。两人意气相投成为莫逆之交。有一天,他们同榻半夜听到鸡叫声,他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于是两人起来到院中练习武艺。此后天天如此。这就是“闻鸡起舞”典故的由来。

3、车胤——萤囊映雪

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

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4、苏秦——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

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5、杨时——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凿壁借光”这一成语也出自古代一个令人敬佩的勤学故事。《西京杂记》说:“匡横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说的是西汉经学家匡衡在少年时候勤奋好学,但因家中贫困,无钱买蜡烛,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自家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光苦读。书中还记述说: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到青年时候,匡衡志愿到有许多书籍的富裕人家去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他说:“只要能遍读你家的藏书就行了。”主人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就资助他读书。后来匡衡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还在汉元帝任过丞相。(匡衡)

"悬梁刺股"(苏秦) 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年轻时候,欲说秦王实行连横政策,十次上书都未被采纳。这时他的衣服已经穿破,盘缠也已用光,形容枯槁,面色黎黑,只得打着裹脚,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行李,怀着惭愧的心情离开秦国。回到家,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不同他答话。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责备家人而是归罪于秦王不接受他的策略。于是当天晚上就打开数十个书籍中的大量书籍,从中找到辅佐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姜太公所著的兵书《阴符经》,立即伏案阅读,并选择其中有用的部分不断熟悉,反复揣摩。读至深夜疲劳欲睡时,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精神,致使鲜血沿大腿流到脚后跟。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仔细研究,终于掌握了书中的精髓,确立了制秦的策略。然后他再次周游列国,说服赵、魏、齐等六国合纵抗秦。他自己也同时佩六国相印,成为约纵之长。又据《汉书》说:“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苏秦发愤锥刺骨,孙敬志学头悬梁,两个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悬梁刺股’这个成语也就成了勤学苦读的同义词。

成语“囊萤映雪”出自另外两个古人勤学攻读的故事。《晋书》说:“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荧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后又“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正因为车胤年轻时家庭贫困,不能经常买油点灯,但能在夏天的晚上,经常捉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细密的网兜里,当作读书的灯光,所以,不但长大后以“机悟敏速”而享誉一方,并且在当时以出身贫寒而博学多才知名于世。又据《尚有录》记载:“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映雪读书。”这两个晋代人,虽然都家贫无油点灯,但一个夏月囊荧,一个冬月映雪,刻苦攻读,所以最后都成为当时的著名学者。

名人读书的成语(含故事)有哪些?

1悬梁刺股(或者叫:头悬梁锥刺股)

讲的是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

于是,苏秦立志发奋学习,一定要扬名天下。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2韦编三绝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是把连接竹简的兽皮绳子磨断了多次,由此可知孔子的刻苦精神。韦:熟牛皮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相传,一日杨时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时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时,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4凿壁偷光

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5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的东晋名将:祖逖。祖逖生活在西晋末年和东晋初年。 “性豁达,有大志不修礼检,轻财好侠,每至田舍辄散谷帛以济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他曾同刘琨一起共同担任司州主簿。两人意气相投成为莫逆之交。有一天,他们同榻半夜听到鸡叫声,他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于是两人起来到院中练习武艺。此后天天如此。这就是“闻鸡起舞”典故的由来。这个典故成为后来有志之士奋发图强的座右铭。

1,囊萤映雪《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释译: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清张英《渊鉴类涵》卷二0二:“孙康家贫,无油,尝映雪读书”。《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后用以比喻刻苦勤学。《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也载此事。

2,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3.手不释卷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4,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