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下列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的有( )-哪些成语典故出自项羽本纪的内容

tamoadmin 2024-10-18 人已围观

简介四面楚歌的故事,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描写公元前220年,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在最后一战时,四面围困项羽的故事。在四面楚歌发生前的好多年,项羽和刘邦已经约定了在现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的东西边界,作为两方的边界,两分天下,互不侵扰,但是后来项羽的势力衰弱,而刘

下列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的有( )-哪些成语典故出自项羽本纪的内容

四面楚歌的故事,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描写公元前220年,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在最后一战时,四面围困项羽的故事。

在四面楚歌发生前的好多年,项羽和刘邦已经约定了在现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的东西边界,作为两方的边界,两分天下,互不侵扰,但是后来项羽的势力衰弱,而刘邦正在势头上,被手下谋士进言,应该趁项羽式微时消灭他,一统天下,

于是刘邦就派兵围攻项羽,把项羽的部队赶至现今的安徽灵璧县东南,也就是著名的垓下,项羽的部队被打的七零八落,而且士气低心,补给短缺,夜晚听见围攻的刘邦军队中传来楚国的民国,心中大惊,误以为刘邦已经收服了楚地,这就是四面楚歌的真实含义。

项羽灰心丧志,一路奔逃到乌江畔,自刎而,宋朝的李清照曾写诗咏过项羽,“生当做人杰,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时项羽的部下曾劝过项羽,跨过乌江,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天下大定不一定是刘邦的,但是项羽觉得已没脸面面对江东父老了,只能自刎谢罪。

扩展资料:

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典故最自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有描写“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就是发生在公元220年的楚汉争霸最后时期,刘邦和项羽的垓下之战,这场战役直接决定了刘邦统一江山,建立了大汉朝。

四面楚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还只是一个字面意思,描写了在现今的安徽灵璧县东南进行的垓下之战的情况,当时围困项羽军队的刘邦,利用心理战,让士兵们唱起了楚国的民歌,用来动摇项羽的军心,

果不其然,项羽在听到营帐外响起了楚国的民歌,以为周围已都被刘邦收服,信心大失,和仅剩的800余士兵突围,逃到了乌江边,面对后有追兵,前有波涛江水,项羽感到万分沮丧,

想起了当初拜别江东父老过乌江,一路高歌争霸天下时的雄心壮志,陡然无存,心如灰,自刎而,而经过垓下一战的胜利,刘邦一统天下的愿望就实现了。

关于出自史记的成语及其典故

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先发制人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沐猴而冠

解释:〖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项羽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文化程度可用“目不识丁”来形容。但项羽的一生却充满着传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传,演绎出如“霸王别姬”“四面楚歌”“鸿门宴”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因项羽演绎的这些成语典故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道亮丽风景。

因项羽演绎的典故及成语归纳如下,与喜爱历史的朋友们共享:

1.学万人敌:“剑,一人敌,不足学,学成万人敌。”

2.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3.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宋义评价项羽的话,后来宋义为项羽所杀。

4.壁上观:项羽与秦兵作战时,“诸将皆从壁上观。”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良(张良)曰:“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樊哙劝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跑语。

7.竖子不足与谋:项伯评价项羽语

8.沐猴而冠:世人评说项羽东归之行

9.分一杯羹:楚汉征战时,项羽掳刘邦父亲,一次项羽被围,说如果汉兵不撤退将烹杀刘邦的父亲,刘邦却说:我与项羽曾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他的父亲,“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10.汉河楚界:“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

11.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盖世”霸王遗言:“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12.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13.破釜沉舟:与秦兵作战,“悉引兵渡河,皆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于是以破秦军。”

14.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把刘邦封锁到巴。蜀偏僻之地,又见刘邦烧了栈道,以为天下太平了。没想到刘邦烧了栈道,还能“暗渡陈仓”。

15.四面楚歌:项羽困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围之数重。一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此乃张良瓦解楚军之计。

16.霸王别姬:项羽闻四面楚歌,披衣而起,独饮帐中。乃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后人称《垓下歌》。虞姬起舞和之,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抱尸痛哭。

17.无颜见江东父老:垓下一战,项羽全军覆没。最后舍命厮杀,冲出一条血路。突围到乌江边,身边只剩下二十几名骑兵。乌江亭长撑来一只小船接应,劝项羽东渡。项羽苦笑道:“想当初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驰骋天下。而今一败涂地,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啊”。仰天长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最后拔剑自刎。

18.逐鹿中原:汉王刘邦亲率大军与楚霸王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对峙,是楚汉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史称“成皋之战”,又称逐鹿中原。

19.取而代之: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刘邦看了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也”。

20.先发制人:项羽与叔叔项梁在选择灭秦时机时,提出“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果断杀秦将举兵起义。

文章来源:《项羽之》中,产生了那些著名的成语典故

1) 秋毫无犯:《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2) 一言九鼎:《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3) 恨相知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引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无厌,恨相知晚也。”

4) 文君新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

5) 鹰击毛挚:《史记·酷吏列传》:“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

6)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7) 美如冠玉:《史记·陈丞相世家》:“平虽美大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8)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9) 刎颈之交:《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0) 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1) 亡国之音:《史记·乐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2) 利析秋毫:《史记·平准书》:“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

13) 睚眦必报:《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14) 如胶似漆:《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15) 高屋建瓴:《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16) 乐极生悲:《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17) 不赞一词:《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18) 无出其右:《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19) 如胶如漆:《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20) 循环往复: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太史公曰:‘……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不止。’”

21) 文君新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

22) 面如冠玉:《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23) 无可奈何:《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24) 千金之子:《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25) 前倨后恭:《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26) 网开一面:《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27) 相提并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并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28)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29) 身先士卒:《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九年》:“玄感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30)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1) 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 声名狼藉:《史记·蒙恬列传》:“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3) 相得益彰:《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4) 正襟危坐:《史记·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5) 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 酒池肉林:《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汉书·张骞传》:“行赏赐,酒池肉林。”

7) 坐上琴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

8) 乐而忘返:《史记·秦本纪》第五卷:“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西巡狩,乐而忘归。”

9) 兔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狗烹。”

10) 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11) 网开三面:《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12) 怒发冲冠:《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3) 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

14) 瓦解土崩:《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15) 脱颖而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16) 后来居上:《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17) 善始善终:《史记·陈丞相世家赞》:“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18) 博闻强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19) 低回不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项羽有哪些典故

  由此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项羽之

《项羽之》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该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作品名称 《项羽之》作品出处 《史书项羽本纪》作 者 司马迁

创作年代 汉代文学体裁 纪传体通史 主人公 项羽

项羽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被章邯狙杀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中先率军九战章邯打退章邯,然后率军猛攻王离,后来各路诸侯差不多五十万人陆续参战,全歼王离二十万大军。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为人不忍,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

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

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扎营驻守,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学者计正山1985年2月13日于《光明日报》发表史学论文“项羽究竟于何地?”,该文首次提出“项羽战定远”的观点,被《新华文摘》、《羊城晚报》等几十家报刊转载、转摘,引起了海峡两岸史学界的广泛关注[1];获安徽省19781985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文章引起了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其庸的极大兴趣。于是,冯其庸与计正山就这一课题开始了共同研究。

此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文章思路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虚词

1.之⑴常骑之:之,为代词,指骓马

⑵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之,为代词,这里指项羽

⑶此天之亡我:之,为主谓之间不译

⑷非战之罪也:之,为结构助词,的

2.乎⑴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

3.于⑴然今卒困于此:于,在

重点字词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慷慨为情绪激昂。

2、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3、项王泣数行下:泣,眼泪

4、平明(平旦)天亮

5、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6、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却

7、当:面对(引申为遇到)

8、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购,悬赏征求

9、我为若德德,恩惠、好处

通假字

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3、辟易数十里辟,通“避”,退避

作品鉴赏

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意犹未平。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田父绐之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在这位英雄心目中,,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也个痛快,在胜利之中。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王,项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的,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的。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别是读完“项羽之”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出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人情人理。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历史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由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跟虞姬的就是一个“霸王别姬”,其他的倒是很多。

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先发制人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沐猴而冠

解释:〖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其他答案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先发制人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沐猴而冠

解释:〖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

楚霸王项羽演绎出多少成语?

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楚霸王项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传,演绎出许多成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最有气魄的一句话-----<取而代之>

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刘邦看了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也".

最果断的战略------<先发制人>

注:项羽与叔叔项梁在选择灭秦时机时,提出“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果断杀秦将举兵起义。

最能体现视如归决心的一次战斗-----<破釜沉舟>

注:与秦兵作战,"悉引兵渡河,皆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于是以破秦军".

最有名的一把火-----<付之一炬>

注:楚霸王火烧阿房宫.

最想显"阔"的典故------<衣锦还乡>

注:灭秦后有人劝项羽都(建都)关中,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于是衣锦还乡了.("衣锦夜行',成语).

最不能忍受的一次挨骂----<沐猴而冠>

注:韩生建议项羽都(建都)关中,未被采纳.这个书呆子认为项羽目光太短浅,骂了一通湖北佬---"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项羽听了无法忍受,架起油锅把韩生烹了.

最显刀光剑影的一次宴会-----<鸿门宴>

注:很热闹,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项羽妇人之仁,放跑了刘邦.有范增骂人:“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最难逾越的界限-----<鸿沟>

注:鸿沟,即现在的贾鲁河,在河南中牟县。楚、汉曾划鸿沟为界.

最得意时犯下的错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注: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把刘邦封锁到巴.蜀偏僻之地,又见刘邦烧了栈道,以为天下太平了.没想到刘邦烧了栈道,还能"暗渡陈仓".

最惨烈的一场大决战-------<逐鹿中原>

注:汉王刘邦亲率大军与楚霸王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对峙,是楚汉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史称“成皋之战”,又称"逐鹿中原".

最不能言勇的战场-----<十面埋伏>

注:垓下一战,中了韩信计谋.

最悲怆的歌声-----<四面楚歌>

注:项羽困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围之数重。一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此乃张良瓦解楚军之计.

最有性格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霸王别姬>

注:项羽闻四面楚歌,披衣而起,独饮帐中。乃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后人称《垓下歌》。虞姬起舞和之,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抱尸痛哭.

最要面子的最后选择----无颜见江东父老.

注:垓下一战,项羽全军覆没。最后舍命厮杀,冲出一条血路。至乌江边,身边只剩下二十几名骑兵。乌江亭长撑来小船接应,劝项羽东渡.项羽苦笑道:“想当初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驰骋天下。而今一败涂地,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啊".仰天长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最后拔剑自刎.

最著名的凭悼-----<东山再起>

注:后人在项羽自刎处建一亭,名乌江亭。唐诗人杜牧游此地凭吊感慨。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不应以失败为耻。如果项羽回江东集结人才俊杰,也许能够再返中原逐鹿。于是题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