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讲堂 成语讲堂

逍遥津之战-逍遥津之战真实兵力

tamoadmin 2024-10-15 人已围观

简介逍遥津战役是发生在建安二十年的一场吴与魏之间比较大的战役,魏军在张辽、乐进和李典的指挥下,以少胜多,以七千精兵破东吴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人马,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现代的纪念地)这场战役也是三国时期吴国主动发起的一场比较大的战役,留下了许多著名典故,在战役发生地合肥仍有遗址,合肥至今还有逍遥津公园,用予纪念?张辽威震逍遥津?这一段历史。一、战役背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与

逍遥津之战-逍遥津之战真实兵力

逍遥津战役是发生在建安二十年的一场吴与魏之间比较大的战役,魏军在张辽、乐进和李典的指挥下,以少胜多,以七千精兵破东吴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人马,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

(现代的纪念地)

这场战役也是三国时期吴国主动发起的一场比较大的战役,留下了许多著名典故,在战役发生地合肥仍有遗址,合肥至今还有逍遥津公园,用予纪念?张辽威震逍遥津?这一段历史。

一、战役背景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与刘备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汉中的争夺上,孙权乘机想夺取战略要地合肥,与曹魏方面镇守合肥的部队进行了一场战役。

(孙权)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魏方面在合肥的留守部队总数是七千人,由张辽、乐进和李典统领;东吴方面几乎是举全国之兵,集合了十万人马围攻合肥。要知道赤壁之战,东吴也才动用了三万余人,东吴对此次战役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孙权来说,乘曹操被刘备在汉中缠住脱不开身的机会,如果能拿下合肥这个北上的桥头堡,"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如果合肥被曹操控制,?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所以,这一战双方都输不起,东吴更是志在必得。

从大的战略方面来说,逍遥津战役也可以说是东吴主动配合刘备的一次军事行动。此时的蜀和吴还处在蜜月期,双方联合抗曹的联盟还没有遭到破坏,孙、刘两家还结了姻亲,刘备和孙权又互相推荐对方担任徐州牧和荆州牧,甚至刘备取川时,孙权还准备与刘备共同发兵。

所以说,在曹操版图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发动一场大的战役,是对刘备汉中之战的支援,是双管齐下的一种军事行动,符合军事上互相呼应的宗旨。

二、战役进程

曹操对合肥的重要性是有着充分认识的,所以他将?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和乐进两人放在合肥,说明对这一地区的重视。

曹操是一个非常识人的英雄,他给张辽定下的方针是,如果东吴来攻打,由张辽和李典负责出征,乐进守城。

这是因为曹操知道李典平时对张辽有看法,为了防止两人发生矛盾,影响合肥的守卫。在敌人大兵压境之时,张辽和李典都表现出了大将风度,将个人恩怨置之脑后,齐心协力对付东吴。

《三国志》对这场战役作了详细的记录,在《张辽传》中,陈寿对张辽的战前动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

(张辽奋勇无匹)

战役的经过,《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最能够证明张辽实力的两场战役是什么,她最后是什么结局?

逍遥津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三国志》记载的逍遥津之战,和《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逍遥津之战基本相同。

“逍遥津之战”的历史背景

首先说说这场战役发生的背景。当时曹操带着军队去汉中,打“五斗米道”的首领张鲁去了。兵力跑到西线去,留在东线的兵力自然也就少了。

而将领的选择上,曹操也精心做了安排。张辽和李典本身不和,如果两个人齐心协力,一起抗敌,那么城中将士自然士气百倍。同时,让勇敢的张辽和李典出战,曹操还在城中留下谨慎小心的乐进守城,可谓万无一失。这体现了曹操知人善任。料敌在先的才能。

在逍遥津之战中,张辽只用了七千多人的军队,便击败了孙权的十万大军,还险些俘虏了孙权。逍遥津之战后,孙权对张辽畏惧万分,东吴的孩童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不敢继续哭泣。

当时合肥的守军只有七千。而孙权此时掌握皖城这个江北的桥头堡。趁曹操打张鲁时攻打合肥,那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至于双方胜负的原因,主要有疫病,士气的消长,外加上孙权的骚操作。不得不说,曹操是一个很懂得军事的人,张辽身上也是有一股子血勇之气,在“合肥之战”中,张辽的表现简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从勇猛的作战方式,到对战机的把握,再到提前摧毁逍遥津桥的智计,可以说孙权输得不冤枉了。

东吴志逍遥冿之战怎么过?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在魏国的建立和对外战争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中对于他的人物形象描述基本一致,深受曹操的器重,可以说张辽作谓一员将领,是非常成功的。那我们今天就以《三国志》为范本,来分析张辽在历史上有名战绩,以及张辽最后让人唏嘘不已的逝世。

首先我们再来说一说张辽之。

据《三国志》描述:

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

张辽最后是病于江都的。可惜一代虎将,一生征战无数,最后没能战沙场反而在了病魔的手中,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其实在张辽去世之前,他还率军击败了东吴武将吕范的进攻。以疾病之躯,仍旧能够击败敌军的进攻,直到去世之前也没忘记自己作为将领的本职工作。

如果张辽没有去世,以他的能力往小了说可以保证江南防线无虞,往大了说甚至平定江东也未可说。

毕竟当年张辽在逍遥津仅仅依靠八百人就击破了十万东吴大军,可见其能力之强大。假如曹操派一支大军交给他统领,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从而灭亡东吴。可是万事没有如果,张辽最后还是病在了江都,让人在感叹不已的同时,也多了一丝感伤。

其次分析一下张辽征战沙场的战绩了。

说起张辽,大家对他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逍遥津之战。其实张辽最早的成名之战并非逍遥津之战,而是北伐袁绍时的另一场战斗:白狼山之战。可以说正是此战,奠定了张辽在曹魏势力当中的地位。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谓先锋,虏觽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当时乌桓首领踏顿一向与袁绍相交好,在袁绍兵败病后,他的儿子袁谭,袁尚继承了他剩余的基业。可惜二人都不是可塑之才,最后被曹操击败。踏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军中原的。

显然,袁尚袁谭二人与曹操的交战只是内战而已。而把作谓外族的匈奴人踏顿引入幽州,大生杀戮,实在是不应该,从而直接改变了战争的性质。曹操站在了正义的一方,而白狼山之战当中显然就是张辽的成名之战。

张辽在此战当中仅仅是依靠着自己率领的前锋军队,以此击破了单于踏顿的数万大军。当时曹操的后军尚未到达,张辽敢于如此发动战斗,最后取得胜利。由此可见他的有勇有谋与果敢,也成为了张辽的立威之战。此战帮助曹操平定了北方最后的隐患,构筑了曹魏的基业。

再次我们再来说一说另一个让曹操声名大振的战役,那便是和吴国的逍遥津之战。

在此战之后,张辽之名在东吴地界可止小儿夜啼。那么在历史上真正的逍遥津之战又是怎么样的呢?张辽是如何面对强大的吴国军队而取胜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三国志》当中对于此战的描写。据《三国志·张辽传》的描述: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要知道当时孙权率领十万人进军攻打合肥,张辽军队实力远远不如孙权,当时张辽以八百军队一路突击。杀破了十万东吴军队的围困,直接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孙权军队因为失去帅旗而溃败,导致了失败。

而到了逍遥津之战期,张辽又率领大军先后击破东吴数名猛将。这一战使得张辽名震天下,在江东可止小儿夜啼。也再一次证明了张辽优秀的能力和过人的胆识。如果没有他率领八百人,直接冲阵的话,或许合肥之战曹军就要大败了。要知道当时曹魏主力在汉中一线防御蜀汉军队,留在江南一线的军队无法抵挡东吴的大军。

如果要是换一位将领来,可能免不了兵败的下场。可是张辽却是转危为安,在我看来张辽虽然看似不显山不露水,实则为三国第一帅才,要远远强于其他武将。这与他数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分不开的。

那么关于张辽之你又怎么可看呢?如果张辽不病在江都,而是活的更久一些,你认为他是不是能够率领军队平定江东呢?

使张辽及赵云成名的战役各是什么?

1.先到达桥右侧(图中孙权所在的那条直线),而且必须是紧挨着这一侧的火?

2.之后孙权退到如图所示的位置?

3.之后一格一格向前走,走到步骤1的位置时孙权会跳过小石桥

逍遥津之战张辽一战成名,为何孙权有十万兵马却惨败于七千守兵?

1、张辽

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将张辽以八百将士硬击东吴的十万大军,先后两次大破东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此战化解了合肥之围,又称逍遥津之战,是三国时期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 ,甚至日本民间仍然流传着“辽来来(辽来々)”的俗语。

2、赵云

长坂坡之战

此战曹仁和曹纯攻入江陵,江陵守军不战而降。赵云因护送刘备家眷有功升任牙门将军。徐庶之母在此战之中被曹操俘获,以致后来转投曹操。战后,东吴吊唁刘表的使者鲁肃劝说刘备联合孙权共抗曹操,诸葛亮被派往东吴商谈联盟事宜。

扩展资料

赵云人物评价

刘备:子龙一身是胆也。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姜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杨戏: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百度百科-长坂坡之战

百度百科-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双方对阵的兵力是不一样的,但是孙权此战带到逍遥津的总兵力确实是十万人,但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八百破十万,或七千破十万。第一个阶段:张辽突袭战逍遥津之战发生在公元215年,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远征汉中张鲁,曹军主力跟随曹操西征,当时曹魏占据的合肥城仅有七千兵力,守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三位将领。

孙权就是在这个时候趁机攻打合肥城的,不得不说孙权的时机选的很好,曹军主力无法东顾,合肥城只有七千守军,孙权亲自率领了十万大军前往攻打,十万打七千,14比1的悬殊对比,无论如何孙权也不会吃亏。孙权率军前来的消息传到合肥城时,张辽、李典、乐进三将,打开了曹操留下的手谕,曹操的命令是:张辽和李典出击,乐进守城。经过一番商量,决定由张辽率领800勇士,趁孙权大军尚未集结完毕时,发动突袭,打击孙权军队的士气。

张辽是并州人,原是吕布手下的骑都尉,善于骑射,作战勇猛,成为曹操手下除虎豹骑之外的最善于骑射的骑将,张辽曾随曹操远征乌桓,在白狼山之战中阵斩乌桓单于塌顿,乌桓可是马背上的民族,全是骑兵,只有骑兵对骑后,才能打败乌桓,曹操除了精锐虎豹骑之外,还有一支以杂胡组成的骑兵。而张辽此次出战合肥所率领的800勇士就是精锐骑兵,虽不是虎豹骑,但也属于精锐骑兵部队,在天刚刚亮时,张辽率领800骑兵冲击孙权的中军大帐,孙权毫无防备,一是觉得自已率领十万人马,曹军只有七千,不可能主动出战,二是曹军主力远在汉中,不可能会支援合肥。

可是孙权想错了,张辽偏偏就敢冲击孙权的中军大帐,至于孙权中军到底有多少人?史书上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估计一下,但肯定没有十万人,十万人是孙权此次出征的军队总数,不可能全是中军,另外东吴的兵制是将领部曲制,东吴的兵大多是私兵,从属于某位将领,需要出征时,由孙权召集。按中军至少是整个军队的三分之一来算,孙权中军至少有三万人,如果按天子依仗,中军是整个军队的六分之一来算的话,孙权中军有1.7万人左右,不管是三万人,还是1.7人,孙权中军在数量上是远远超过张辽的800人。

由于张辽是突袭,孙权毫无防备,因此被杀得大败,再加骑兵冲击步军,简单是屠杀,曹魏善骑兵,东吴长水军,张辽的骑兵冲击孙权的步兵,简单是一边倒的屠杀,虽然步兵人数多,但是由于准备不足,无法挡住张辽的800骑兵。张辽在此战中斩杀了东吴两员大将,其中之一是孙权的近卫军统领陈武,负责统率东吴精锐的庐江上甲,换句话孙权的近卫军统领都因为这次突袭而被杀,可见张辽冲击孙权的战况是相当激烈的,张辽还杀了数十名东吴士兵,几番冲杀下来,孙权毫无办法,吴军士气大为受损。

东吴以水军见长,缺乏对付骑兵的战术和办法,再加上准备不足,而张辽确实勇猛,身先士卒,一时让张辽得逞了,此战张辽的目的就是打击东吴军队的士气,张辽从早上一直战到中午,东吴附近的军队肯定会前来支持,战到最后,孙权周边的军队至少有一半汇集到战场附近,但还是没有拦住张辽,可见张辽之勇猛,东吴之低落。第一阶段张辽突袭战的兵力大概是张辽率领800万,攻打2到3万孙权的中军,之后东吴军队越来越多,至少有5万人,张辽才逐渐退回合肥城中。

第二阶段:孙权攻城战张辽突袭之后,退到合肥城中,整个合肥城中曹军人数只有七千人,孙权在经过一番突袭后,率领十万陆续到达的东吴军队开始围攻合肥城,第二阶段就是攻城战,孙权确实投入了十万大军在攻城。攻城战打了十几天,一直攻不下来,攻城也不是东吴的特长,至少孙权更差,攻城需要攻城武器,而且还要数倍于敌军,蒙古攻打宋朝的襄阳城打了6年,蒙古人历害吗?当然历害,可是攻城呢?仍然难度很大,同样的道理,孙权攻城也是难度很大,一是城墙坚固,二是东吴军中开始流行瘟疫。

孙权在攻不下城,军中又流行瘟疫的情况下,决定退兵,很可能也与第一次被张辽突袭产生了心理影响有关,总之,孙权开始退兵了。第二阶段曹军总兵力是七千人,孙权的攻城共计十万人,十万对七千,14比1.第三阶段:张辽追击战

孙权退兵就退兵,但是孙权做了一件做的事,孙权自已率军断后,孙权是主帅,完全可以先行撤退而去,可孙权偏偏要断后。张辽率领了合肥城半数以上的曹军追击正在撤退中的吴军,曹军约有4000人左右,孙权方撤退时,要从北岸渡过合肥河到南岸,当时孙权的十万大军大多已经撤退了,只剩下孙权率领的车下虎士一千多人,再加吕蒙、凌统、蒋钦、甘宁四将及其所率私兵,凌统的私兵只有300人,蒋钦、甘宁应该也只有数百人,吕蒙估计多点,算一千人,整个东吴没有过河的军队加起来可能有3000人,结果张辽率领4000曹军步骑混合杀了过来。

这个时候可是曹军人数多于孙权,况且曹军还是乘胜追击,士气也占上风,东吴军队是撤退被围攻,无心恋战,此战东吴军队损失惨重,3000士卒几近全军覆没,吕蒙、凌统、蒋钦、甘宁四将拼护卫孙权,勉强逃走,凌统身受重伤,孙权差一点就被张辽所俘虏。第三阶段的战争,张辽率领4000曹军追击孙权准备后撤的3000士卒,已经是曹军以优势兵力大败孙权,差一点就要了孙权的小命。

这三个阶段的战役,让孙权落下了心理阴影,从此以后,谈张辽而色变,在整个合肥之战中,张辽的表现是相当抢眼,因此一战,张辽名震天下,张八百大破孙十万的故事一直就流传了下来,张辽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击败孙权的。